由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

“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,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,但霍乱、菌痢、伤寒副伤寒引起的腹泻除外。”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介绍。

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细菌,按照毒力因子、致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特征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(epec)、肠产毒性大肠杆菌(etec)、肠侵袭性大肠杆菌(eiet)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(ehec)和肠集聚性黏附大肠杆菌(eaec)。

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呕吐、腹泻,粪便中含有大量粘液而无血,症状可持续两周以上;

etec引起肠液分泌和聚积,产生水样腹泻;

eiec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、腹部激烈疼痛与不适、毒血症、水样腹泻,粪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,与菌痢不易区分;

ehec感染后轻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,或仅出现轻度腹泻,重者则可引起出血性肠炎,儿童和老人可在病程1~2周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;

eaec主要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。一般治疗为继续饮食,积极补液,对症支持,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;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,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。

本报记者汤蕊

预防:

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,搞好环境卫生,提倡喝开水,不吃生的、半生的食品。加强饮用水卫生,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,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,必需保护水源,改善饮用水卫生,实行饮用水消毒。抓好饮食卫生,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》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、农贸集市、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。

Article source: http://www.kaixian.tv/gd/2014/0708/6970805.html

Speak Your Mind

*

tv opnames bijwonen